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2021年年度书单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莉教授及“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工作室”发起并主办。榜单分春、夏、秋、冬四个书单,每隔三个月发布一次,由张莉教授携研究生团队阅读该季度文学现场出现的女性作家作品,反复讨论并写下推荐语。每季榜单推荐华语原创好书及国外翻译类好书20部左右。次年1月,女性文学工作室将推出女性文学好书榜年度书单。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致力于为读者发现和推荐国内公开出版的女性文学好书,它鼓励和表彰那些文笔优美、卓有见地,深具想象力、理解力、表现力和社会情怀的女性创作者,关注我们时代的女性文学、女性生活和女性生存,希望以此记录我们时代女性精神、女性气质的变迁。
经过书评团的认真讨论,我们从2021年四季书单中进一步筛选出了31本值得阅读的原创好书作为“女性好书榜2021年度书单”,包含“华语原创好书”22部与“国外翻译类好书”9部。希望大家喜欢。
长篇小说
01
《钦天监》
西西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1月版
此外,西西对小说主人公的塑造也非常巧妙。一方面,他是一个历史洪流之中的普通人,在大部分篇章里,他是个孩子;另一方面,他又在距离权力咫尺之遥的钦天监工作——这是一个非常新鲜有趣的视角,使得西西对于大时代的书写有了举重若轻的感觉。
这本书以男性口吻书写,又是一部历史小说,乍读并不让人觉得是女性作家的作品,但主人公和妻子容儿情谊缱绻的对话以及温柔的语调,又显示出女性作者的细腻。“女孩子不能上学读书就是不公平的”,在小说中,西西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自己的女性立场,让人感触颇深。这部西西积攒数十年笔力完成的小说,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一位香港作者笔下的钦天监,还让我们有机会了解一位好的作家,特此推荐。
(推荐人: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
02
《一把刀,千个字》
王安忆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年4月版
王安忆的句子是用生活的针脚密密织出来的句子。一针一线,字字句句都渗透着她对生活、对人的洞察和理解。在《一把刀,千个字》中,王安忆用严密的文字勾勒出她早已体察入微的生活面貌,用穿越历史的人物填充风云变幻后的灰暗色块。她用跨越时空的不同菜品,串联起生活、血缘、革命与理想。于是,这部用匠心“烹调”出来的作品,也在不断升腾的烟火气中弥漫出生活本身的味道。无论从人物、语言还是小说的意味来看,王安忆都再次证明了她作为当代文坛重要作家的创作实力。
(推荐人:吴旦)
03
《流俗地》
【马来西亚】黎紫书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年4月版
除显而易见的叙事功力之外,《流俗地》的妙处更在于贡献了古银霞这一特别的女性形象:一方面,她先天失明;另一方面,与日常所见盲者不同,面对这个自降生起就是一片黑暗的世界,银霞有种天赋的洞察力——她不单用感官感受世界,更用直觉领悟世界。小说中,银霞是个电话接线员——这身份似乎有着另外一层寓意:小说叙事跨越时空、错综复杂,正是银霞作为枢纽,以其穿透时光的洞察力,借回忆之丝勾连起整个时代。时间来来往往,银霞是那个被留下的人,也是孕育着恒常的人。也是银霞,使“流俗之地”不俗:在她透着光亮的“心灵目光”下,此地再平凡不过的人事被笼上了一层灵气与玄机。神性居于她自身内部,晦暗浊臭处她用这“目光”织网——人世流转,俗世之灰尘气息自地底升起,而诞生于黑暗中的那张梦网,就成了《流俗地》。
(推荐人:孙莳麦)
04
《离觞》
杨怡芬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年6月版
日常性和女性声音是这部小说最重要的两个特质。尽管定海城被战争的阴影笼罩着,但生活的底色并没有消失。杨怡芬尽力还原吃穿住行这些日常,用舒缓轻柔的语调诉说着小人物的朴素愿望;也在用克制平和的语言写出李丽云、潘绮珍、秦怡莲、宋安华这些人物的隐秘心事,还有她们历经千帆后的执着坚韧。面对女性人物,杨怡芬有着对她们的理解、宽慰与爱意。虽然我们也能够发现,《离觞》的叙事视点稍显散落,某些人物形象的转变也不够自然。但无论如何,这部作品的确达到了杨怡芬对自我的创作要求——“如果我能够精妙而准确地写出已经变化了的女人,那么也就写出了这个时代,并在文字里保存下了这个时代”。
(推荐人:吴旦)
05
《孤独树》
马金莲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年8月版
小说的主题是乡村留守儿童问题,但小说所包涵的意蕴却又不止于此。城乡矛盾、代际差异、发展失衡……时代的一粒粒灰尘纷纷落在小哲布的面前,堆成了他成长路上那座难以翻越的大山。《孤独树》从留守儿童问题出发,通向更为广阔社会现实,也通向更为幽微的人心深处。
马金莲是擅长写人心的作家。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而家庭内部更是一个“人心的战场”。女作家对于家庭生活更细致入微的体验,无疑是马金莲“写人心”的一项重要助力。哲布对母亲的复杂爱恨、婆媳关系里的微妙张力、老年夫妻间的无言温情……马金莲描摹出了“人心之树”上最细微的叶脉纹路。因此,无论你来自城市还是乡村,无论你成长中的伤痛和幸福究竟孰少孰多,你都能从这本《孤独树》中,找到一个心灵共振的时刻。
(推荐人:霍安琪)
06
《潮汐图》
林棹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年1月版
(提前上市)
在《潮汐图》中,林棹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语法。在粤英词典《通商字汇》的启示下,结合多种资料与珠江流域的方言经验,一座独属于南中国的巴别塔华丽地矗立,形成作品的骨架,让读者流连其间。虽时有隔膜之感,但通篇流畅、洋洋洒洒、毫不泄力的写法,总能让读者一次又一次地被说服、被汹涌的语势所牵引。
在语言的辅助下,《潮汐图》也流露着出独特的精神气质。万物有灵,不仅是虚构的巨蛙,乃至风、海皮、船、小沙咀等,都有自己的生命,呈现出去人类中心的取向。但是,小说中陪伴过巨蛙的各色人物,如港口的契家姐、博物学家H、画师冯喜等,都在与巨蛙的互动中完成了自己的命运,他们的生动立体似乎也使巨蛙越来越具备人情。此外,《潮汐图》还继承了一些传统小说的写法,加之以民俗、地理与历史的丰富知识,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们也同巨蛙一样,被“虚构”带领,却能感受到脚下的真切,随即踏上了琳琅满目的旅程。
(推荐人:程舒颖)
中短篇小说集
01
《家庭生活》
姚鄂梅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年1月版
当情爱消逝,当厄运降临,当有关家庭的美好幻象被真实生活一一戳破,如何维持家庭的完整和正常运作?在这本书中,姚鄂梅击碎停留于人们脑海中的有关家庭生活的完美梦境,聚焦于家庭生活的丛林法则下成为家庭附庸的女性。四个故事中的四位女主人公都经历了来自家庭的重重打击,习以为常的忍辱负重让她们一点一点失去自我。
社会习惯以事业有成来肯定一位男性的价值,却很少正视女性对于家庭生活付出的努力和在此过程中丢失的自我。姚鄂梅将笔触深入我们身在其中却习焉不察的家庭生活,书写了当代家庭生活的真实困境和女性群体的生存境遇,以此表达对于生活的质询与思考。该书赋予了忙于家庭的女性被发现的机会,从而还原家庭中的两性关系以最真实的面目。
(推荐人:张天宇)
02
《以鸟兽之名》
孙频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年4月版
这本小说带给我最大的阅读体验就是“沉”与“幽”。孙频的笔触仍旧是冷峻、持重的,情感的流露是非常克制的,却似乎告别了凛冽与暗黑,多了舒缓与沉思的气质。无论新读者还是老读者,这本书都是认识和再认识孙频的一个窗口,它显示了纯文学写作与虚构性艺术的魅力,其全新的题材和引人入胜的写作风格将为你带来非常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值得一读。
(推荐人:王佳蕊)
03
《有人将至》
朱文颖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年5月版
《有人将至》收录的朱文颖最新创作的这8部中短篇小说,既有展现普通人平凡生活中不为人知的内心秘密,也有通过在现实与艺术之间交叉剪辑而营造出的“一个形而上的下午”,充分显示出作家精准幽微地处理日常生活的能力和精妙的叙事技巧。在从容沉稳的叙述中,这种从生活中来到灵魂中去的写法,使朱文颖的写作带有罕见的哲思意味和精神向度。
读完本书,我时常想到小说中那些以精神救治他人的心理医生或者艺术家们,他们自身不也正经历着内心的煎熬涅槃吗?从这个角度说,《有人将至》不仅提供了解剖他人的临床术,也反过来让我们每个人去思考自身隐藏着的那些幽暗的时刻。
(推荐人:杨毅)
04
《少年鼓手》
残雪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年6月版
较之以往以呈现精神创伤、死亡欲望、微观权力为重点,在《少年鼓手》中,残雪的写作呈现出新变。正如作品简介中所说,《少年鼓手》“将司空见惯的生活细节,进行夸张和变形,营造出一个超越存在的精神世界”,这是残雪新作的突出特点。在这部作品中,残雪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切肤描绘,以更具力量的语言,试图将人从虚妄、噩梦、荒诞中打捞出来。在自我分裂化身的指引下,故事主人公对陌生“自我”的探寻展现出超越性的精神力量。个体的世俗生活在残雪笔下既日常又荒诞,既具象又富象征性,这一特点在残雪九十年代中期的作品中逐渐萌发,如今在《少年鼓手》中则更为凸显、成熟。
随着作家生活经验的变化,《少年鼓手》中融入了“西双版纳”式的新意象,例如古茶树、花海、白蚁等等。这些意象经过残雪的隐喻编码,穿梭在不同的篇目中,不断重现形成互文。意象与环境的更新为残雪小说带来了新风貌,神秘主义与热带生态融合起来,为文本带来了别样的生命力。残雪的语句短促简洁,语言时而潮热、时而阴冷,有鬼魅的诗意。小说具有强烈的象征感,但有时繁密的隐喻也增加了阅读障碍。
(推荐人:王禄可)
05
《小姐妹》
黄咏梅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1年7月版
书中的这几篇小说从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事情起笔,但能赋日常以陌生感,在深切体悟烟火气的同时常常化作生活的反面。女主人公面对刚刚丧偶而彻夜燃灯的女人,照映出自己的婚姻悲剧反而更加决绝;我行我素的小姨不愿接受任何被安排的人生,却在深陷生活困顿之时,通过在众人面对裸露身体来表达反抗;还有习惯在后视镜里看世界的父亲,获得的别样风景成为打量一代人的心灵史……《小姐妹》为我们贡献了丰富而饱满的人物形象,令人难忘,更写出他们在人世间经受淬炼的光泽与锈迹、美好和衰颓,宛如迎风飘舞的花朵绽放生命的迷人瞬间。
(推荐人:杨毅)
06
《七粒扣》
乔叶 著
译林出版社
2021年8月版
书中所呈现出的中年生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叙事温吞平淡,却有热度。如《给母亲洗澡》《合影为什么是留念》《小瓷谈往录》《卧铺闲话》中所写的那样。乔叶特别擅长把人物放入一个日常生活的场景中去写。例如洗澡、包饺子、喝茶、坐火车……在暖融融的氛围中,她会突然写出惊心动魄的一笔。这一笔往往是尖锐的,它能直直地戳穿时间的残忍,拆穿生活的真相。但这尖锐往往很快消失不见,乔叶会回到那个她所构建的日常生活中,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另一类叙事萦绕着怅惘和哀愁。如《至此无山》《在饭局上聊起齐白石》《四十三年简史》中所书写的那样。中年人,特别是中年女性,被困在了疾病、金钱、家庭的课题里,脱不开身。在庸常的中年生活中,她们常常忆起自己的青葱岁月。然而,那种永远回不去的过往,总是愈发衬托出人在岁月蹉跎中的面目全非。不过,这种书写往往容易陷入一种“青春电影”式的感伤情调。相比而言,前一种平淡中突现锋芒的写作更具穿透力。
(推荐人:霍安琪)
07
《天台上的父亲》
邵丽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年9月版
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邵丽完成的不仅是人在时间河流中的涌动与销蚀,也包括无法踏入同一条河流的人们如何在历史的幽禁中找到心灵的自我。邵丽对于历史的书写显然不是为了直面历史的苦难,而是要通过家族几代人的历史变迁深入到人的命运、情感和现实处境之中。无论是被权力异化的干部,还是与时代龃龉的父亲,还有那位在风中起舞的母亲,他们的命运从来都不是任由自己掌控,而更多地被外在裹挟。他们都是时代剩余的个人,但在作家有意为之的悬置与去功用化中,从日常的理性中抽身出来,体现出其自身的价值。尽管与所处的时代难以协调和和解,却也将无法融合的时代精神保留了下来。
(推荐人:杨毅)
08
《月球》
郭爽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年10月版
郭爽笔下的每一篇故事,都在探讨人世间普遍存在的某种关系:父女、母子、好友或是恋人。她选择从小切口入手展现别样的小说天地,比如《离萧红八百里》从一对普通情侣平静的现实生活写起,穿插一桩少女溺亡调查旧事,又借用主人公所居住的地方与萧红墓相近这一设定,勾连起萧红与她笔下的《生死场》,讲述了普通人现实与心灵的双重挣扎。简单的人物关系搭配层层剥开的叙述逻辑,使得小说呈现出既纯粹又复杂的面貌,这构成了郭爽写作的特性之一。此外,郭爽善于用有质感的细节将人物进行落地化处理,却也会在现实中交织着记忆与梦境,在琐碎的生活之外给读者留下通向隐秘幽微的心灵世界的入口,任凭那些遭遇重重波折的人们在其中肆意想象,重获精神自由。
郭爽是一个有巧思的作家,她的“巧思”从小说名字中就可窥得一二:光明美丽的“月球”指向母亲对自我的向往;“峡谷”隐喻着父子两代人的关系;“换日线”既代表了主人公在国境线上的穿梭,也代表着意识层面不同观念的交流与碰撞……尽管她都在描写最普遍的人物关系,但并不让人觉得自我重复。扎实的生活经验,轻盈的文字质地,承载着郭爽对不同亲密关系话题的思考。读她的小说,也是一个让读者思考的过程。
(推荐人:吴旦)
非虚构(中国)
01
《梁庄十年》
梁鸿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21年1月版
“女孩子们就是一个‘芝麻粒儿那么大一个命’,撒哪儿是哪儿,地肥沃了,还行;地不行了,那你就完了。”梁庄女性的命运也是中国农村众多女性命运的一个缩影:出嫁前,她们是不受家里重视的女儿;出嫁后,她们是渐渐没有了名字和主体性的某某媳妇。流言、偏见、被家暴、被孤立是始终笼罩她们一生的阴霾。然而,那群走出梁庄,走向城市立足的女性深深撼动了我的心。她们呈现出了农村女性的另一种选择,让我看到了女性的力量,看到了中国农村女性更多的可能性。她们走向城市、寻求人生主动权的荆棘路则是我在阅读此书时的情感触动点。
(推荐人:谭家丽)
02
《幻兽之吻》
周晓枫 著
中信出版社
2021年5月版
《幻兽之吻》中动物书写的特殊之处在于,面对动物这一群体,周晓枫既不作为狩猎者抓捕,也不作为驯养者抒情,而更多地作为“半兽人”旁观。——“半兽人”一词来自周晓枫对自身角色认知的提炼,即,对于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她最终的着眼点并不在二者外在特征究竟是人是兽,而更在差异性背后的同一性,即共同存在于二者身上的“人性”和“兽性”。在这一认知的统摄下,周晓枫写美好也写残酷,写纯净也写血污,不仅写为人喜爱的猫咪、土拨鼠,也写令人惧怕的虫、食人鱼和狮虎兽。在《幻兽之吻》中,周晓枫以刻刀般的笔触精准刻下动物群像,在纸面上完成生物链条的建构,又从中抽离、反观自身,完成对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反思。在散文写作的抒情传统之外,周晓枫开辟出了一片智性之地:在她笔下,“每个人,都是不能把自己锯开的潘神”。
(推荐人:孙莳麦)
03
《玛格丽特·杜拉斯:
写作的暗房》
黄荭 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1年6月版
因而黄荭摒弃了单一的编年记叙,将杜拉斯生活过的地点、遭遇过的人化作意象与她的小说、戏剧、电影文本相对应:母亲失败的投资之于《抵抗太平洋的堤坝》,印度的疯女人之于《劳尔之劫》《副领事》,情人罗贝尔的集中营遭遇之于《痛苦》……从印度支那到巴黎的一景一物,记忆暗房中的每一张相片都在杜拉斯的文本中重生。更不必说她那位著名的中国情人,经黄荭考证,杜拉斯前后进行了五个版本的写作,是远久的记忆将一个庸俗的金钱故事模糊成了一场缠绵悱恻的爱情。
黄荭所写的不仅仅是杜拉斯在动荡一生中的爱恨传奇,更是一个朴素的关于写作的故事,讲述杜拉斯如何用文字构筑记忆的堡垒,再将自己也埋藏在虚虚实实的故事中,以抵抗时光洪流残酷的侵蚀。
(推荐人:赵浩宇)
04
《浮木》
杨本芬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年7月版
时隔一年,《浮木》问世。正如本书折页上所言,这是“八旬奶奶”在“讲述《秋园》‘未完待续’的故事”。杨本芬借由“家”、“乡”与“我”三个篇章,弥补了前作中未登场重要人物的遗憾,同时用最大的篇幅记录下乡间小人物的生死遭际。他们平凡如草芥,漂荡如浮木,在时代的滔天大浪里载浮载沉,大都未能善终,潦草收场一生。
作为一名非职业写作者,杨本芬面对笔下的挣扎与苦难时,除了毫无保留的情与真,爱与诚,并无其他技巧。她站定悲辛往事中央,与笔下的乡民并肩而立,与他们的故事贴身而行。拿起笔的那一刻,她是见证者,更是承受者。正因如此,我们才得以在字里行间,窥见上个世纪血淋淋的粗粝的真实,也窥见生命如何凭借坚韧捻成一簇火苗,从时代缝隙中闪出微弱但夺目异常的光。
晚年的杨本芬反反复复地写。她在油盐酱醋的生活中写,她在浮浮沉沉的命运中写。她就这样写了很多年,也重写了很多年。
翻开这本集子,你会发现,它比想象中更小,但比想象中更沉。
(推荐人:田丽媛)
05
《花间词外》
刘琼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年10月版
以首篇《兰生幽谷无人识》为例,刘琼从野生兰草说起,谈及《幽兰操》,言及《兰花草》,忆及少时的皖南生活与山中的映山红,而后论及兰花的种类和栽培,国画与书法等问题,还时有琐事趣闻夹杂其中。刘琼就是这般从心所欲不逾矩,以一种松弛惬意的状态书写着,散文写作于她而言似乎是一件易事。但舒缓从容的背后,是她经年累月的积淀。毕竟只有将人生阅历与审美感受高度融合的人,才能让诸多记忆,受某朵花召唤,宣泄而出,落笔成书。一切文意的流转,都是水到渠成。
以深邃细致的体察和新颖独到的理解,刘琼锻铸起一位写作者的主体精神,而这样的主体精神,是她散文写作的“文心”所在。合上集子,有如亲历了一程追逐真善美的旅途,酣畅淋漓,无比快意。
(推荐人:田丽媛)
诗集(中国)
01
《河海谣与里拉琴》
蓝蓝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年3月版
正如这本诗集的题名一样,诗歌中充满了以海为代表的各种自然现象,通过攫取透明的、闪亮的、清澈的意象,如雪、海、星、浪、鱼、涛等等,加入感官层面的,气息、眼泪、低吟,刻画情与美,也唤起读者情与美的体验,阅读这本诗集,仿佛身处海岛,能够感觉到海风夹带的咸湿气息。
书中收入的诗剧也非常亮眼,以荷马史诗前半部分的故事为素材,以强烈的女性眼光和犀利的笔触,诗人一步步解构了史诗中的战争观、英雄观和女性观,重新讲述了特洛伊战争的缘起,给予海伦与帕里斯、珀涅罗珀与奥德修斯、达芙妮与阿波罗之间纠葛以新的解读,赋予了女性发声的机会和主动选择的权利。由此,女性在现世里彰显自己的智慧与魅力,她们不再是谁的妻子和情人,她们是她们自己。
(推荐人:王佳蕊)
02
《母熊》
林白 著
诗想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6月版
以诗集开篇五首取名为《苹果》的组诗为例,林白几乎是以静物画的方式,将书桌上一只与“我”厮守近两个月的苹果的全部命运暴露在我们面前。苹果“稀薄的芬芳”在消散,“嫩黄、姜黄、橘黄”颜色在流动,包藏万物的汁液在退潮,它在“坍塌”,但是幸亏,它最重要的“棕色的核”——诗,正在逐渐显露出来。诗人通过书桌上一只“实在”的苹果的自然腐败过程,艺术化地抵达了“诗”的境地,既具象细腻地展示出在人心慌乱的特殊时期诗人的心理感受,又抽象地将“苹果”作为承载万物的“感受器”,达到了一种哲学的思考。
《母熊》是诗人林白在2020年这个特殊年份写出的一本真诚的自白之诗。
(推荐人:马亿)
03
《刹那》
何向阳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1年8月版
短诗是《刹那》中作品的呈现形式,大部分诗作只有两三行,短促简约,极具爆裂感和冲击力,情感的奔涌迅速收束归于沉默,在竭力呐喊与顿然失语间潜藏着巨大张力。不少诗歌截取与死亡擦肩的“刹那”,生发对死亡的想象,诗人以出离本体的魂灵视角凝视自我,“我看见我……”不仅是对自我的审视,还强调对本体“我”的确认,尽现特殊生命体验中心绪的复杂与挣扎。诗集中的摄影作品与诗歌互文。大多数作品以水为媒,构图中注重光影和线条的融合,偏爱交错的、破碎的、弯曲的、斑驳的纹路——这是诗人的心灵镜像,她执着捕捉楼宇的水中倒影,在抽象的、变形的图景中拟想死神的世界。短促的诗行和轻灵的水纹承载着凝重的生命记忆,何向阳一直勇敢地跋涉在美学探索途中。
(推荐人:马思钰)
01
《糜骨之壤》
【波】奥尔加·
托卡尔丘克 著
何娟 孙伟峰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1年1月版
在年迈妇女颤巍而激愤的叙事腔调中,广袤浩渺的边境风光、被粗暴枪杀的爱犬“小姑娘们”的幻影、黯然凝视的亡人幽灵以死生混沌的状态不断闪现。译者敏锐地捕捉到了托卡尔丘克的个人风格:“精深的写实与瞬间的虚幻”,舒缓而安详诡异连环死亡事件本身的深沉快意——普瓦斯科维什小镇性别对立的表象,实则影射着事关人类生态道德谱系的正义之争。
这是一场毫无话语权的年迈女性与长期遭受暴力屠戮的动物群体在秘密守望中的“共谋”。为终结“一切都围绕人转”的道德堕落困境,垂暮老矣的“疯癫”女性宁愿焚身自毁也要在看似冠冕堂皇的血腥现实前泼洒一片斑驳墨迹的疯狂,试图借此重铸一种关于公正、道德、平等的全新生态伦理道德价值体系。由此,这本披着悬疑外衣的小说实则书写、践行了激进却葆有温情的生态女性主义。
(推荐人:易彦妮)
02
《巴黎评论·
女性作家访谈》
美国《巴黎评论》
编辑部 编
肖海生 等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年2月版
她们的回答虽夹杂口语,但或生动、或文雅、或铿锵的叙述本身就具有其丰满的文学性。这些访谈并不刻意做出性别层面的预设,但是女作家自觉的创作意识与性别观念让她们的回答自信有力,少有躲闪、回避之态,她们的主体人格已然是成熟的。透过她们的声音,我们发现“女性”之于她们早已不是一种指认、不是一种描述,她们自如地穿梭在生活的杂音之中,“女性”成为她们清晰的认知、独特的智慧和握在掌心的力量。
十分有趣的是,这些女作家的访谈散布在近半个世纪的时空之中,从哲思、创作,到媒介、科技,再到生活态度,都体现出女性思考与女性姿态如何在时移世异中有所嬗变又有所坚守。在形式上,倘若说女作家的创作是一种文学自觉意义上的符号表达,那么访谈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建制,构成了女作家发声的新渠道,使我们在口述的、富有现场感的声音中发现女性作家的新样貌;在语言上,整本书由群体译者翻译而成,保留了访谈的自然状态,又传达出她们具有辨识度的诗意。
(推荐人:王禄可)
03
《成为波伏娃》
【英】凯特·
柯克帕特里克 著
刘海平 译
中信出版社
2021年3月版
本书是作者凯特根据近几年新曝光的波伏瓦信件、早期日记等材料书写而成,尽可能为我们还原了波伏瓦的成长过程、情感经历以及她与萨特互相依赖、互相成就的关系。
在《成为波伏瓦》中,我们看到了身为女性的无奈和不公。即使璀璨耀眼如波伏瓦,“女性主义者”和“萨特的恋人”仍是她身上最主要的标签,人们固执己见地用“女性主义”去遮蔽波伏瓦在其他领域所获得的傲人成就,就连波伏娃本人似乎也并不排斥;当面对她与萨特的关系时,又依靠惯性将她定义成陪衬者,忽略了她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理论建构所做出的贡献;更令人费解的是,人们还要认为萨特作为风流才子的情感丰富程度也必定大于波伏瓦。本书的出现恰恰打破了这些固有的认知,同时也向我们展现出,在女性的价值还并未能被社会所广泛认可的时代,聪慧剔透如波伏瓦,也需要在偏见的泥潭里苦苦挣扎再试图反击。
正如波伏瓦自己所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而在《成为波伏瓦》中,她的至理名言再一次得到了充分论证:无论是作为女人,还是作为波伏瓦个体,都并非是天生的,也是后天成为的。
(推荐人:吴旦)
04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德】娜塔莎·沃丁 著
【德】祁沁雯 译
新星出版社
2021年3月版
对于叙述者而言,母亲从乌克兰被强制派遣到德国的经历几乎是一片空白。她所要做的乃是不断搜寻并找回母亲乃至上千万东方劳工被历史湮没的事实真相。通过作者对线索不断地拼接整理,一个家族的历史命运逐渐浮出水面,折射的乃是整个20世纪苏俄和纳粹德国中的,被战争、饥饿、恐惧所支配的人们的生存现实。尽管作者叙述了“二战”期间德国劳动营里强制劳工的苦难命运,但相对克制的叙述风格和译者清晰晓畅的语言都为本书的文学性增色不少。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没有苦难与拯救的历史进步论,也没有英雄式的反抗,而是呈现作为普通人的个体生命在时代历史中的命运,他们渺小又伟大,脆弱又坚韧,却也足够值得书写和记忆。
(推荐人:杨毅)
05
《萨德式女人:
文化史的操练》
【英】安吉拉·卡特 著
曹雷雨、姜丽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年5月版
安吉拉·卡特的力量体现为一种理智引导下的狂野:她追求女性自由,其观念和论述都十分大胆。但这追求并不作为任何概念的对立面存在,而是在辨析中掘进——在对萨德式女人的述评中,她的态度也凸显出来:无论被定义为美丽抑或丑陋,高贵抑或卑贱,女性要争取的不是定义之下的美丽和高贵,而是彻底挣脱被定义的命运。这要求女性从内心开始重生,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进而转化为行动,使女性经验中原为偏见所定义的边缘性事件成为自身生命中有再生之力的中心事件。借助这种方式,安吉拉·卡特在萨德的破坏性之外衍生出一种建构性——也是这建构性,才可造就真实的两性关系和女性自我。
(推荐人:孙莳麦)
06
《清洁女工手册》
【美】露西亚·伯林 著
王爱燕 译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年8月版
她所讲述的故事似乎都直接来源于她戏剧化十足的生活。从不同的短篇中,我们不断地见到她罹患癌症去世的妹妹萨丽、嗜酒的外公、古怪的妈妈、一度相爱的潜水员塞萨尔,看到她一次次走过孤僻的少女时期、在爱情中喜悦或痛苦、酗酒、戒酒与戒断反应时的震颤性谵妄。于是她所有的短篇故事形成互文的回响。你能够在她不动声色,带有一点自嘲、讽刺的幽默语言中,不断触摸到她面对生活残酷时的毫不畏惧,以及深处对人性弱点的温柔同情。
但故事的魅力不只因为“真实”。故事妥帖的可触摸感来源于露西亚巧妙的叙述技巧。她的语言由来自不同角色的声音与碎片化的思绪组合,形成回旋的重奏。跳跃而富有魅力的语言,轻巧地穿梭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话题、不同的角色视角之间,模糊了事实与幻想、叙述与描写,仿佛游戏。有时你被卷入她流畅的叙述节奏中,有时你被她变换的时序捉弄,接着回神,露出会心的微笑。
(推荐人:周燕琪)
07
《不安之夜》
【荷兰】玛丽克·卢卡斯
·莱纳菲尔德 著
于是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年8月版
如果要进入这本书,读者或许要做好探险的准备。这本书的核心观感正如其名,是一种“不安”感。惶恐和焦灼凝滞于主人公的内心,而奇怪的,如同麻绳上解不开的疙瘩一般的表述则遍布小说的每个部分。作者用未成年人的,也是中性的视角和各种陌生化的譬喻营造了这样一种“不安”感。由此,我们若不被阅读的困难打倒,便将唤起那些内心深处的异质记忆——比如对性器官的好奇,对道德和卫生秩序的背离,对成人的一些正常行为的莫名恐惧和对死亡的痴迷和怀疑。这是或许便小说最精彩的部分。
陌生且“不安”的表述指向质疑——为什么人们会对一个生命的离去默然处之?为什么信仰是重要的?为什么我不能离开我出生的土地?于是,小说的另一个主题逃离出现了。为了逃离主人公出生的,宗教约束很强的农场,为了逃离冷漠的父母和那些被规约的正常人,主人公尝试了各种办法:她把图钉刺向自己的身体,她破坏富于象征意味的器官,她也把自己沉入黑暗,然后亲吻死亡和记忆。
(推荐人:曹译)
08
《回归家庭?家庭、
事业与难以实现的平等》
【英】沙尼·奥加德 著
刘昱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9月版
她在新书《回归家庭?家庭、事业与难以实现的平等》中,以特权阶级的“高学历离职妈妈”为研究对象,通过民族志的深度访谈方式了解这些妇女的亲身经历,对比这些第一手叙述与当代英美媒体和政策中关于性别、工作与家庭的描述形象之间的差异,讨论受访妇女怎样受到了媒体和政策话语建构的影响。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英美流行文化推崇的是事业兴旺、家庭幸福的平衡型女强人形象。不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女性别无选择的困境,现代妇女似乎具有了根据个人意志进行职业选择的权力。但受访妇女们的亲身经历说明,由于家庭内部的性别分工没有改变、养育仍然被视为母亲的职责、无偿家务劳动被轻视等,资本主义父权制社会长久以来的不平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高学历女性很大程度上是被迫成为全职妈妈。但媒体所塑造的“快乐职场妈妈”形象起着强大的训诫作用,使全职妇女只能用自我责备来解释文化幻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阻止了女性对性别平等口号下实际的结构不平等发出质问。
本书的最后,沙尼·奥加德提出,需要打破媒体针对母亲所塑造的强大文化幻想,要对家庭、职场、社会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女性能够根据内心的愿望充分自我实现的平等场所。
(推荐人:周燕琪)
09
《我身体里的人造星星》
【爱尔兰】希内德·
格利森 著
卢一欣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11月版
在作家看来,身体的病痛并未使女性陷入怨艾,疾病成为她们艺术创作的载体,身体是摄影、绘画等艺术创作的素材,创伤被视作身体中绽放着迷人光彩的星星,跃现着女性摆脱肉身桎梏的自由灵魂。作品还关注着人类共同的疾病经历和情感体验,比如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症,亲友离世、冒险体验、艺术狂热等。作家平静地叙述人类的困境,呈现着将身体作为战场的强大主体性。
(推荐人:马思钰)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 | 2021年春季书单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2021年夏季书单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2021年秋季书单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2021年冬季书单
书评人
丁培铟
马亿
马思钰
王帅乃
王佳蕊
王禄可
田丽媛
孙亦薇
孙莳麦
余梁映雪
吴旦
张天宇
杨毅
周燕琪
易彦妮
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
赵浩宇
郑祖龙
曹译
程舒颖
谭复
谭家丽
霍安琪